“人工智能+”地方路线图陆续出炉制造、教育、医疗率先部署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后,上海等地迅速响应。9月2日,上海方面发布文件称,为贯彻落实《意见》,统筹布局“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和8大基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决定开展2025年度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项目申报工作。
据了解,《意见》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并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旨在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中央持续部署下,全国多地关于“人工智能+”的行动方案接连出炉,今年以来,天津、安徽、四川、辽宁、宁夏等多地便规划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行动路线”。此外,北京、浙江、上海、广西、山东、甘肃等多个省专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进行了“人工智能+”的部署。其中,教育、制造、医药健康是各地现阶段部署“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
从教育来看,中国信通院高级工程师王筠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正从概念走向实践,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落地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是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人才、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根本。
另外,对于多地积极围绕制造业领域部署“人工智能+”,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员贺新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的体现,各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制造,有助于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生态,构建集群间“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场景应用”的互相赋能格局,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行动路线”接连出炉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表示,接下来在《意见》实施过程中,将坚持因地制宜,将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
对此,贺新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持续高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过程中,地方要在充分考虑本地已有政策经验和产业优势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在数字化水平、资源供给能力、市场竞争格局,坚持市场驱动,因业施策,引导形成符合实际的产业智能化转型路线,形成典型代表性示范效应,积极拓展互补合作,避免盲目跟风、无序竞争。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已有多地因地制宜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文件。从今年来看,就有天津、安徽、四川、辽宁、宁夏等多地规划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行动路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其中多地明确了涉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的目标。
辽宁方面,《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5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和8个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打造10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发布200个以上融合示范案例,涌现一批创新典型做法和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天津方面,《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到,到2027年,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
另外,各地对“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发展区域亦有部署。安徽方面,《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融合应用空间布局,打造合肥都市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长江经济带“人工智能+制造”、皖北地区“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和皖南地区“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应用集群。
辽宁方面也提到,到2027年,实现以沈阳、大连“双核”牵引辐射带动,各地协同共进,千行百业深度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的新高地。
不难看出,对于“人工智能+”的重点行业领域,各地也各有侧重。除前述各地外,四川方面,《四川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工作方案》提到,聚焦先进制造、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养老康复)、商贸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加速应用赋能。宁夏方面,据《宁夏日报》报道,宁夏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印发《“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在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赋能方面,宁夏将重点瞄准传统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公共事业四大领域。
多地瞄准制造业等领域
在整体的“行动路线”之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浙江、上海、广西、山东、甘肃等多个省专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进行了部署,其中,制造、医药健康、教育等在各地部署中较为热门。
“人工智能+制造”方面,上海、广西等地均在今年出台了相关文件,包括《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等。
其中,上海提出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努力,本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对于多地积极围绕制造业领域部署“人工智能+”,贺新宇指出,这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的体现。我国已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集群、智能产品和服务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各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制造,有助于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生态,构建集群间“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场景应用”的互相赋能格局,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同时,整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初期呈现‘微笑曲线’效应,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应用较多,在生产制造“中间”应用较浅,对制造业融合赋能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释放,应加快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创新,与更加复杂的物理场景和核心生产流程相结合,推动生产力取得更大突破。”贺新宇表示。
此外,医药健康也是多地部署“人工智能+”的重点,今年以来,北京、浙江等地已针对该领域出台政策文件。
北京方面,今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7年,构建形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聚集区。突出场景牵引,深化落地应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药械产品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医药健康产业数智化升级,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不少于20个创新药械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不少于10个场景的应用。
浙江方面,《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公众健康、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医药发展、公共卫生、未来医院、医保管理、药械研发等。
此外,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引领下,多地对“人工智能+教育”进行部署,《人工智能赋能甘肃高等教育实施方案》《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相继出炉。
王筠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正从概念走向实践,一方面,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落地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是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人才、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根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教师,而是赋能教育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实时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智能辅导,推动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讲授模式向学生主动探索、按需学习的自主学习范式转变,让教师更专注于“育人”,让学生更专注于“成长”。
“未来的教育形态,将会是‘人工智能+人类教师’协同新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升级为‘主动建构’,同时通过推进全学段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实现人工智能+普惠教育。”王筠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