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机结构件市场发展全景及未来趋势

一、行业概况
手机结构件是指构成智能手机物理框架的各类零部件,主要承担支撑整体结构、保护内部电子元件及实现外观功能等核心作用。根据材料类型,可分为三大类:金属结构件、塑胶结构件以及其他结构件。其中金属结构件因具备高强度、散热佳等特性,多用于高端机型;塑胶结构件以成本低、易加工见长,广泛覆盖中低端市场;而玻璃/陶瓷等其他结构件则凭借质感与信号穿透优势,在高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精密金属结构件制造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密制造与测量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选取压力铸造、熔模铸造、挤压铸造、模型锻造、冲压切削、粉末冶金等不同的成型工艺将金属材料加工成预定形状或尺寸的产品。精密金属结构件生产过程中常用成型工艺包括压铸、锻造、型材、冲压及粉末冶金等,不同成型工艺下的结构件产品具备不同的特点。
精密塑胶结构件制造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精密制造与测量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将塑胶材料加热为半固态后,可通过注塑、吸塑、吹塑等不同成型工艺加工成特定尺寸的产品。精密塑胶结构件生产过程中成型工艺包括注塑、吸塑及吹塑,其中,使用注塑工艺的结构件产品具有结构复杂、强度较高、精度较高等优势。
中国手机结构件行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塑胶和金属基础件为主。进入21世纪后,伴随智能手机普及,行业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材料应用逐步多元化,工艺精度显著提升。当前,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以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材料供应为核心;中游涵盖设计、模具制造、精密加工;下游对接手机整机制造商。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广东、浙江等地集中了立讯精密、广正模具、长盈精密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整合与自动化生产强化竞争力。
二、行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2024年市场规模从108.10亿元增至128.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5%。中国市场增速略高于全球,同期从76.39亿元扩张至87.61亿元,占全球比重稳定七成左右,凸显其全球制造中心地位。
金属结构件:占比从2020年35%升至2024年38%,高端手机对金属中框、散热模块的需求提升是主因,尤其5G机型对金属结构件的依赖度显著增加。
塑胶结构件:受金属/玻璃替代影响,占比从60%降至55%,但凭借成本优势在中低端机型中仍占主导。其市场规模受出货量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全球规模约70.82亿元,中国为48.19亿元。
三、行业发展趋势
材料高端化与技术融合:金属结构件持续向高精度、复合化升级(如钛合金应用),折叠屏铰链等复杂组件需求激增;陶瓷与玻璃凭借质感与电磁友好性,在高端机型渗透率将突破10%。同时,5G毫米波、AI散热需求推动结构件与功能件(如天线、热管)一体化设计,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环保政策趋严推动材料革新,生物基塑胶、可降解复合材料加速替代传统塑料。头部企业已布局再生铝生产线,通过绿色工艺降低碳排放,符合欧盟碳关税等国际标准。
产业链竞争格局重构:头部厂商通过垂直整合(如立讯精密切入整机组装)提升议价能力,中小型企业则聚焦细分领域创新(如凯盛科技的UTG玻璃铰链)。海外市场拓展成为新增长点,东南亚基地建设助力规避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