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膜成型工艺技术发展概况

2025-06-10 10:01:00 网络阅读量:8811   会员投稿
imgad2

膜成型工艺技术是制备功能性膜材料的核心技术体系,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结合的手段,将高分子、无机或复合膜原料(如聚合物溶液、熔融体、无机溶胶等)转化为具有特定微观结构(如微孔、介孔、非对称孔道)与宏观形态(如平板膜、中空纤维膜、管式膜)的膜产品。该工艺需精准调控关键参数 —— 如原料浓度、温度、压力、凝固浴组成、溶剂挥发速率等 —— 以实现对膜孔径分布、孔隙率、机械强度及分离性能(如截留率、渗透通量)的定向控制;常见工艺类型包括相转化法(适用于制备非对称结构分离膜)、热致相分离法(多用于高性能微孔膜)、拉伸法(常制作用于气体分离的微孔膜)及溶胶 - 凝胶法(无机膜主流制备工艺)等。其技术价值聚焦于为水处理(如海水淡化、污水净化)、生物医药(如血液透析、药物提纯)、能源化工(如气体分离、燃料电池质子交换)等领域提供核心分离介质,是连接膜材料基础研究与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桥梁。

一、膜成型工艺技术风险识别与现阶段关键解决方案

当前膜成型工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风险挑战,主要集中在精密成型控制、环保工艺突破、复合膜界面结合、特种材料适配及连续化生产效率五大方面,针对这些风险,行业也已形成对应的阶段性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精密成型精度与均匀性控制难点

高端分离膜、光学功能膜等对厚度公差要求极为严苛,传统涂布、挤出工艺受设备精度波动、流体力学效应影响,容易出现厚度梯度差异与面密度不均的问题;在纳米复合膜制备过程中,纳米粒子若分散不均,还会导致膜体局部孔径突变,直接影响分离选择性。

现阶段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应对这一难点:一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行流体仿真,优化模头流道的结构设计,从源头减少工艺偏差;二是开发动态张力控制系统,在拉伸成型环节采用磁粉制动器实时调节膜卷张力,确保膜材在成型过程中受力均匀,提升整体精度与一致性。

(二·)环保型成型工艺技术瓶颈

溶剂型相转化工艺存在明显短板,有机溶剂回收率较低,不仅增加了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还面临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严格限制;而水基涂布工艺虽相对环保,却存在干燥阶段能耗高、胶黏剂固化速度慢的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针对这一瓶颈,当前的突破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采用超临界 CO?萃取技术替代传统溶剂回收方式,该技术能大幅提高溶剂回收率,同时降低污染与能耗;另一方面革新紫外光(UV)固化技术,研发低黏度 UV 固化胶黏剂,加快胶黏剂固化速度,减少干燥环节的能源消耗,兼顾环保性与生产效率。

(三)多层复合膜界面结合力难题

像海水淡化膜这类功能梯度膜,其支撑层与分离层的界面结合强度至关重要,若结合力不足,长期运行中易出现分层现象,严重影响膜的使用稳定性;此外,现有干式复合工艺还存在胶黏剂残留的风险,可能对膜的分离性能、化学稳定性产生干扰。

为改善这一问题,行业当前主要采取两种技术手段:一是运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氧等离子体处理膜材表面,增加表面粗糙度与活性基团,强化界面结合效果;二是采用无胶热压复合技术,利用聚合物在高温高压下的熔融互扩散原理,提升界面结合强度,同时避免胶黏剂残留带来的隐患。

(四)特种材料成型适应性不足

在石墨烯、氧化铟锡等纳米材料膜的成型过程中,材料片层易发生团聚,导致膜体导电性分布不均,无法满足精密应用需求;而生物基聚乳酸(PLA)膜因热成型温度窗口较窄,加工时若温度控制不当,易发生热氧降解,影响膜材的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

针对特种材料的成型适配问题,现阶段已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是采用超高速离心分散工艺,通过高速离心力打破纳米粒子的团聚状态,优化其在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二是运用双螺杆挤出 - 吹塑联用技术,通过低温挤出控制与快速冷却定型,有效解决生物基膜热稳定性差的问题,保障成型质量。

(五)连续化生产效率瓶颈

在卷对卷生产模式中,当涂布速度提升至一定水平时,膜面易出现褶皱、偏移等问题,传统纠偏系统的响应速度难以满足高速生产需求;而陶瓷膜采用流延成型工艺时,生产周期较长,尤其是烧结环节耗时久,制约了规模化产能的释放。

为突破效率瓶颈,当前主要有两项关键技术应用:一是部署视觉伺服纠偏系统,搭载线阵 CCD 相机实时捕捉膜面位置信息,配合伺服电机快速调整,提升偏差响应速度,减少膜面褶皱;二是采用微波辅助烧结技术,利用微波的高效加热特性,缩短陶瓷膜的烧结时间,大幅提高连续化生产效率。

二、膜成型工艺技术的市场风险识别与判及阶段性应对方案

我国膜成型工艺技术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壁垒、环保政策收紧、技术迭代加速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市场风险,需通过供应链优化、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等系统性措施突破困境,实现行业稳定发展。

(一)膜成型工艺技术市场风险分析

1、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供应链风险

膜成型工艺对石油基树脂(如 PE、PP、PVC)依赖度高,其价格与国际原油市场联动紧密 —— 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频繁出现大幅涨跌,直接导致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不稳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储备有限,难以应对成本骤增压力,易面临现金流承压甚至断裂风险。

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了供应链不稳定性:部分国家对高端树脂、特种添加剂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导致国内企业进口此类关键原材料时面临供应延迟、成本上升等问题,进一步制约生产连续性。

2、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压力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我国塑料薄膜出口美国时遭遇高额关税,产品价格竞争力大幅下滑,出口量显著萎缩。即便企业尝试将产品转口至东南亚等地区,也因当地关税上调、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实现出口增长。

此外,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断提高环保准入标准,对可降解材料的成分、降解率要求愈发严苛。国内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产品研发、检测认证,才能满足出口要求,这不仅增加了出口成本,还延长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周期,削弱了价格优势。

3、环保政策倒逼与传统产品替代风险

国内 “限塑令” 全面落地,农膜、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等领域的传统塑料制品逐步被限制或淘汰;海南、深圳等地区还率先出台更高标准的环保政策,对塑料产品的厚度、可降解性、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提出明确要求,直接导致传统包装膜、农膜等产品需求持续下滑。

然而,我国可降解膜材料(如 PLA、PBAT)的研发与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因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无法快速突破材料力学性能与成本平衡的难题,难以量产符合政策标准的可降解产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4、技术迭代与高端市场竞争

在聚酰亚胺薄膜、光学膜等高端膜领域,杜邦、东丽等国际巨头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专利壁垒,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我国在超薄聚酰亚胺薄膜、高阻隔膜等部分领域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如精密涂布工艺、高性能添加剂配方)仍依赖进口,产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以光学膜市场为例,日本东丽、韩国 SKC 等企业占据七成以上高端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竞争;且膜成型工艺技术更新速度加快,AI 优化流延成型、金属配位增强聚酰亚胺性能等新工艺不断涌现,若企业未能及时跟进创新,产品易快速落后于市场需求,丧失竞争力。

5、市场竞争加剧与同质化困境

我国膜成型工艺技术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与差异化产品设计,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聚焦于价格层面。例如 BOPET 薄膜市场因产能过剩,企业为争夺订单纷纷降价,使行业整体利润率维持在 5% 以下的低位。

即便在光伏背板基膜等细分领域,虽裕兴股份、双星新材等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超五成,但高端产品(如耐候性超 15 年的背板膜)仍需大量进口,国际企业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进一步挤压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

(二)膜成型工艺技术市场风险系统性应对措施

1、供应链优化与成本管控

企业需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与国内外多家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年度采购协议锁定价格,降低原油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同时建立原材料价格监测机制,结合市场趋势提前储备关键原料,应对短期价格暴涨。

此外,还应探索生物基树脂(如淀粉基树脂)、再生塑料等替代材料,逐步减少对石油基原料的依赖;生产环节引入智能化设备,借助 AI 算法优化流延、拉伸等工艺参数,提升薄膜厚度均匀性,降低次品率与能源消耗,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

2、技术创新与高端市场突破

加大高端膜产品研发投入,集中资源攻克聚酰亚胺薄膜、光学膜等核心技术难题 —— 例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平台,重点突破精密涂布装备、高性能树脂合成等 “卡脖子” 技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研发过程中注重产品差异化:针对新能源、医疗等领域需求,开发高阻隔膜、耐候性农膜、医用无菌膜等高附加值产品,避免陷入低价竞争;同时通过技术认证(如汽车行业 IATF16949 认证),切入高端应用市场,提升盈利能力。

3、市场多元化与政策适配

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企业需调整市场布局:一方面开拓 “一带一路” 沿线新兴市场,利用当地低成本劳动力与政策优惠,建立区域分销网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可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设厂,规避关税壁垒,降低出口成本。

针对国内环保政策,企业应提前布局可降解材料业务:加大 PLA、PBAT 等可降解膜的研发与产能建设,积极参与碳积分交易,将环保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跟踪地方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如增厚塑料购物袋、开发可降解农膜),确保产品符合政策要求。

4、政策响应与合规管理

企业需建立政策跟踪机制,密切关注海南、深圳等试点地区的环保政策更新,及时调整生产工艺与产品参数 —— 例如针对塑料购物袋厚度要求,升级挤出设备的模头精度,确保产品达标。

此外,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联合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机构,推动我国可降解材料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如欧盟 EN13432 标准),提升我国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创新成本。

5、产业整合与品牌建设

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行业资源配置:鼓励头部企业收购中小产能(如东材科技收购金张科技),实现产业链整合,提升高端膜产品的配套能力;同时淘汰能耗高、产能落后的生产线,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

品牌建设方面,通过获取 UL、FDA 等国际认证,提升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信任度;积极参加德国 K 展、美国 NPE 等国际展会,展示技术成果,拓展全球客户网络;此外,加强品牌宣传,打造国产高端膜品牌,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6、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

生产工艺上推广低碳技术:采用光催化、电化学等绿色制备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 VOCs 排放与能源消耗 —— 例如三达膜研发的石墨烯复合膜,在气体分离过程中能耗较传统膜降低 30%,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同时建立废旧膜回收体系:通过化学解聚、物理再生等技术,实现废旧膜材料的循环利用,例如长阳科技的反射膜回收项目已实现 “生产 - 使用 - 回收 - 再利用” 的闭环,既减少资源浪费,又降低原材料成本,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膜成型工艺技术工艺优劣势分析

膜成型工艺技术涵盖干法成型、气相化学法、高分子化学辅助法、3D 打印、吹塑法、流延法、双向拉伸法七种核心类型,不同工艺在技术原理、应用场景适配性上存在差异,其优势与劣势呈现显著的针对性特征,具体如下:

干法成型通过机械压力直接压缩陶瓷、金属等粉体形成坯体,全程无需溶剂参与,核心优势在于工艺流程简洁且环保属性突出,能规避湿法工艺中的溶剂回收与废水处理环节,尤其适用于制备 SOFC 纽扣电池、固态电池电极等高密度精密部件。不过,该工艺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压力分布不均易导致坯体出现密度梯度,增加烧成后变形的风险;另一方面,等静压设备成本较高,制约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同时对粉体流动性要求严苛,需通过喷雾造粒精细调控粒径分布,否则易引发层裂或边缘缺损问题。

气相化学法以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为主要形式,通过气相反应在基材表面沉积纳米级薄膜(如燃料电池电解质层)。其最显著的优势是具备纳米级精度的结构控制能力,可制备无微裂纹的致密薄膜,成分与厚度误差能控制在 ±5 纳米内,满足航空航天涂层的气密性要求。但该工艺设备投资高昂,一套 CVD 系统成本常超千万元,且沉积速率缓慢(通常小于 100nm/min)、能耗巨大,仅适用于半导体镀膜等高附加值领域;此外,工艺维护需精准调控反应气体比例与温度梯度,稍有偏差便易产生针孔缺陷。

高分子化学辅助法包含流延法、丝网印刷、注塑成型等技术,通过添加 PVA 粘合剂、聚乙二醇增塑剂等有机添加剂调配浆料实现成型。该工艺的优势体现在成型灵活性与复杂结构量产能力上,可通过调整造孔剂含量将孔隙率精准控制在 20%-60%,广泛应用于 SOFC 电极支撑体的生产。劣势则集中在成本与质量控制层面:甲苯等有机溶剂的回收成本占生产成本的 30% 以上,干燥阶段因溶剂挥发梯度易形成 “鱼眼” 或波纹缺陷;即便采用更环保的水基流延工艺,水质离子浓度也会影响浆料分散稳定性,增加生产不确定性。

3D 打印依托逐层堆积原理实现成型,其革命性优势在于突破几何形态限制,能定制化一体化成型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拓扑优化结构(如仿生血管网络),可减少 90% 的组装工序。但该工艺的局限性同样明显:材料兼容性差,仅能适配特定光敏树脂或陶瓷浆料;分辨率不足,制备微米级结构时易出现阶梯效应;量产速度仅为注塑成型的 1/10,目前主要应用于医疗植入物原型或航天器轻量化部件的实验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

吹塑法利用压缩空气使热塑性坯管膨胀并贴附模具成型,典型应用包括 PE 购物袋、农用棚膜等。其优势集中在经济性与实用性:小型吹塑机投资仅数万元,成本低廉;制品无边料浪费,且耐冲击性比流延膜高 30%,韧性优势显著。然而,该工艺厚度均匀性差,边缘与中心厚度偏差可达 ±15%,光学性能较弱(雾度>40%),仅限中低端包装领域;采用平挤上吹工艺时,PP 等低粘度材料冷却效率低,需优化风环设计以抑制 “缩颈” 效应,否则会影响产品质量。

流延法通过刮刀控制浆料在冷却辊上形成均质薄膜,适用于 CPP 蒸煮膜、锂电池隔膜等产品。其技术优势在于厚度精度与光学性能 —— 厚度公差可控制在 ±0.001mm,透明度达 95% 以上,高速生产线速度能达到 200m/min,满足高效量产需求。但该工艺设备投资较大,多层共挤生产线成本常超亿元;溶剂挥发过程需精确控温 ±1℃,温度波动易导致膜面出现橘皮纹;若采用水基流延工艺,干燥收缩率难以控制,易引发膜材卷曲变形。

双向拉伸法通过纵向、横向同步拉伸使分子链取向,主要用于生产 BOPP 包装膜、PET 电容膜等。拉伸处理能显著提升膜材性能:抗拉强度提高 3-5 倍,阻氧性提升 50%,耐热性可达 150℃以上,适配多种高端应用场景。不过,该工艺对操作参数极为敏感,温度波动 ±2℃或拉伸比偏差 5% 即会导致 “弓形效应”(边缘厚、中心薄);吸湿性材料需额外涂覆防潮层,且同步拉伸设备占地面积约为吹塑法的 3 倍,对生产场地要求更高。

四、膜成型工艺设备概况

膜成型工艺涉及的主要设备类型丰富,涵盖从薄膜生产到性能测试的全流程,不同设备在价格区间、技术垄断格局、生产企业布局、核心功能及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共挤吹膜机价格区间为 8-22.8 万元,其高端熔体泵(流量波动≤0.5%)被德国企业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包括大连三垒、广东金明、浙江塑料机械总厂等,国外则以德国巴顿菲尔(Battenfeld)、德国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为代表。该设备主要功能是生产 3-11 层多层复合薄膜,通过环形模头形成膜泡,经冷却牵引后收卷,适用于食品袋、农用膜等柔性包装领域。具体使用场景及企业包括:食品柔性包装领域的旺旺集团、达利食品(用于包装袋生产);农用薄膜领域的新疆天业(农用大棚膜)、金风科技(农业节水膜);工业包装领域的京东物流(快递袋)、顺丰速运(包装膜)。

多层共挤流延生产线价格在 26-170 万元,纳米级模头(间隙调节精度 1μm)依赖日本、德国厂商供应。国内生产企业有佛山仕诚、常州金纬、南京越升,国外则是日本制钢所(JSW)、德国布鲁克纳(Brückner)占据主导。其采用 T 型模头 + 骤冷辊工艺,可生产厚度误差≤±1% 的高端薄膜,主要用于锂电池膜、光学保护膜、电子封装膜领域。应用场景及对应企业为:锂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隔膜供应商如恩捷股份)、比亚迪(锂电池膜生产);光学膜领域的欧菲光(手机屏幕保护膜)、富士康(电子元器件封装膜);电子膜领域的生益科技(PCB 基材膜)。

双向拉伸设备价格为 50-55 万元,光学膜生产线(厚度误差≤±0.5μm)由德国、日本企业主导。国内生产企业包括浙江大东南、厦门长塑、江苏双星新材,国外代表企业为德国布鲁克纳(Brückner)、日本东丽(Toray)。该设备通过纵向、横向拉伸改善薄膜力学性能,提升阻隔性与透明度,适用于 BOPP 包装膜、BOPET 光学膜、CPP 蒸煮膜生产。具体应用场景及企业有:BOPP 领域的乐凯胶片(食品包装膜)、中包国际(烟膜);BOPET 领域的东材科技(光学膜)、康得新(原光学膜龙头);CPP 领域的福建友谊集团(蒸煮袋膜)。

质子膜涂布机为高端定制设备,价格未公开,其全氟磺酸水解工艺被美国企业垄断。国内生产企业有武汉绿动、科润新能源、东岳集团,国外则以美国杜邦(DuPont)、3M、戈尔(Gore)为核心。作为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制造设备,它能将催化剂浆料精确涂布至质子交换膜两侧,形成 CCM 三合一组件,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使用场景涉及的典型企业包括:燃料电池车企中的亿华通(配套宇通客车)、重塑科技(配套上汽集团);电堆厂商中的新源动力(配套中船重工)、国鸿氢能(配套佛山飞驰)。

热压成型机价格为 2.5-2.95 万美元,精密温控系统(±0.1℃)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企业有南京巨鲨、东莞汇成、苏州捷迪,国外企业包括美国 Thermwood、德国 Weingarten。该设备主要用于膜电极组件热压复合,在高温高压下将催化层、质子交换膜和扩散层复合成五合一 MEA 组件,应用于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对应的使用场景及企业为:电堆集成商中的上海神力(配套上汽大通)、武汉理工氢电(配套东风汽车);零部件厂商中的科威尔(MEA 供应商)、中自科技(催化剂涂层供应商)。

加压 / 等静压成型机价格区间为 12-180 万元,CIP/HIP 设备核心液压系统被德国、美国企业垄断。国内生产企业有天津海赛、西安超码、沈阳科仪,国外代表企业为德国爱立许(Eirich)、美国 AVESTA、法国 ECM。其通过各向均匀加压制备高密度坯体,减少烧成缺陷,适用于陶瓷膜干法成型(如 SOFC),应用场景涵盖固态电池陶瓷电解质(清陶发展、辉能科技)、水处理陶瓷膜(苏州华清京昆、合肥科佳)、高温过滤器领域。

等离子喷涂设备价格为 35-50 万美元,超音速喷涂技术由瑞士企业主导。国内生产企业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成都工具研究所、西安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国外则以瑞士 SulzerMetco、美国 Praxair Surface Technologies 为核心。该设备可制备厚度≤10μm 的超薄致密陶瓷涂层(如 YSZ 电解质层),气密性优于干压法,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涂层、SOFC 电解质层、耐磨防腐涂层领域。使用场景涉及的企业有:航空航天领域的中国航发(发动机涂层)、商飞(C919 零部件涂层);新能源领域的中船重工 718 所(SOFC 电堆)、大连新源动力(燃料电池涂层)。

丝网印刷涂布一体机价格为 18-25 万元,高目数网版(≥500 目)依赖日本企业供应。国内生产企业有深圳恒辉、东莞科隆、无锡汇成,国外企业为日本村上(Murakami)、英国 Mectra。其具备薄膜电极图案化涂布能力,精度高且可定制复杂图形,适用于燃料电池阴极 / 阳极功能层生产,同时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印刷、太阳能电池电极领域。对应的使用场景及企业包括:燃料电池领域的上海氢枫(电堆电极)、国鸿氢能(电堆组装);电子领域的华为(PCB 电极印刷)、比亚迪半导体(芯片电极)。

TIPS/MSCS 制膜系统价格大于 200 万元,相分离控制软件被德国企业垄断,国内目前依赖进口,国外生产企业为德国 Gneuss、美国 Membrana。该系统采用热致相分离法,通过温度调控形成多孔结构,用于制备微孔膜,应用于血液透析膜、锂电池隔膜、空气过滤膜领域。使用场景涉及的典型企业有:医疗领域的威高集团(血液透析器)、蓝帆医疗(透析膜);锂电领域的恩捷股份(湿法隔膜)、星源材质(干法隔膜);过滤领域的 3M(空气滤芯膜)、旭化成(工业过滤膜)。

全自动铝塑膜成型机价格为 30-45 万美元,高速冲深技术(≥40 次 / 分钟)被日本企业掌控。国内生产企业有宁波金瑞、珠海赛纬、江苏华冠,国外企业包括日本凸版(Toppan)、新日铁(Nippon Steel)、韩国栗村(Y 栗村)。其通过伺服冲压系统在铝塑膜上形成精确凹槽,适配不同电芯尺寸,主要用于软包锂电池封装。使用场景涉及的企业包括:锂电池厂商中的宁德时代(软包电池)、孚能科技(软包动力电池);铝塑膜供应商中的新纶新材(铝塑膜生产)、紫江企业(包装膜延伸)。

双轴拉伸试验机价格为 1-2 万元,高精度传感器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企业有承德试验机厂、深圳新三思、济南试金,国外企业为美国 Instron、日本岛津(Shimadzu)、德国 Zwick。该设备主要用于测试薄膜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延伸率),评估膜材各向异性,应用于薄膜研发与质检领域。使用场景涉及的企业及机构包括:薄膜生产企业中的沧州明珠(锂电隔膜质检)、青岛新万福(包装膜质检);科研机构中的中科院化学所(材料研发)、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测试)。

电晕处理机价格为 5-8 万元,放电辊核心技术被欧洲企业垄断。国内生产企业有广东仕诚、温州大荣、中山松德,国外企业包括德国 Kiefel、英国 Bobst、意大利 OMET。其功能是提升薄膜表面张力(40-50dyn/cm),增强印刷 / 镀铝附着力,适用于薄膜印刷、镀铝加工、复合包装领域。使用场景涉及的企业有:印刷包装领域的汕头东风(烟标印刷)、浙江美浓(食品包装印刷);镀铝膜领域的东顺集团(镀铝包装膜)、万顺新材(镀铝膜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