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精”促年发电量创新高

在国家电投“均衡增长战略”的引领下,一场以“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为主题的行动在北京公司落地生根,从职能部门到基层一线,每个岗位都成为这场提质增效攻坚战的“主战场”。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山西新能源公司古交岔口风电场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精细化管理,用最小成本投入“撬动”最大效益产出。
自主检修激发创新智慧
2024年,这座装机容量50兆瓦的风电场曾一度遭遇“成长烦恼”——SVG系统功率单元引发的故障产生电网考核费用。作为保障电网电压稳定的“心脏”,SVG设备关乎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些控制主板每块采购价3万元,到货周期至少7天。”场长齐博指着备件库房堆积的故障主板说道。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班组决定尝试自主开展SVG系统功率单元的检修工作。通过对故障主板进行拆解分析,团队发现故障主要集中在主板的某个特定元件上。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奋战研讨,他们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自主检修方案。修复后的主板经过严格测试完全满足运行性能要求。经此一战,古交岔口风电场降低了SVG系统功率单元的故障率。主板的单次维修成本降至5千元,较外委整块更换效率提升80%,每年节约费用超9万元。
流程优化点燃增效引擎
首次自主检修的成功尝试,不仅为风电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激发了班组的创新热情。他们开始探索更多自主检修的可能性,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主检修体系:将设备维护分解为若干个成本单元,精确统计每个元器件的重换频次;建立动态成本模型,显著降低单次维修成本;利用拆机备件成功修复故障元件,加以技术改造,降低设备故障率。
古交岔口风电场对运维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推进流程优化,挽回电量损失,设备可利用率持续攀升。同时培养出多名岗位技术能手,值班长牛旭参加北京公司风电运维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为风电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精细管理打造高效机组
“以前觉得一分钱微不足道,现在明白涓涓细流也可以汇聚成江河湖海,每个岗位都是提质增效的阵地。”新入职运检员张嘉明感慨道。
在古交岔口风电场,类似的基层智慧不断涌现。班组利用SCADA系统实时监测风机运行状态,强化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基础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故障风险,将传统“事后维修”转为“事前预防”。他们还对风电场的电缆线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标识,确保电缆敷设整齐、标识清晰,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风电场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制定“一机一策”维护方案,从备件采购到日常运维,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打细算,确保对运维成本的精准控制。
从被动更换到主动修复,从依赖外部到自主创新,这座50兆瓦的山地风电场,成功将“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效益。古交岔口风电场2024年度发电量达1.04亿千瓦时,刷新投产以来的历史纪录;2025年前5个月发电量达6315.44万千瓦时,完成年计划任务的62.94%,同比增长近40%,用“创、优、精”交出了“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的亮眼答卷。
作者 | 李延琛
单位 | 国家电投集团山西新能源公司